屏東縣教師林功尉戮力將客家獅社區產業化
採訪者: 郭乃瑜 |
屏東縣內埔鄉富田國小的自然科老師林功尉,平時課餘喜歡到鄉間從事生態與傳統文物的田野調查,他心疼客家獅的失傳,於是加以改良後教導社區居民,他正努力將客家獅在社區產業化。
本身就是屏東客家子弟的林功尉,這學期剛從萬巒鄉五溝國小調到富田國小,對客家獅有興趣是因為小時候曾看過大人舞弄客家獅,覺得造型新奇有趣,但隨著時代進步,這項傳統文物漸漸流失,他覺得相當可惜。
林功尉於是遍訪鄉里,尋求製作客家獅的方法,並且憑著自己的印象,慢慢複製出第一隻客家獅,卻發現獅頭太重,無法舞弄,他再進一步改良材質,利用舊報紙與牛皮紙終於成功完成客家獅的製作。
林功尉表示,早期農業社會物資缺乏,所以客家獅的材料都取自四週,每逢農曆年前,先人就會到田間取土塑模,再用富含植物纖維的牛糞敷糊在獅子造型的土模上,待乾燥後再上桐油固形,等到整個完成後剛好趕上過年時的慶典活動。
林功尉說,客家獅和一般所見的舞獅不同之處是獅頭採用正黃顏色,外型方正像箱子,嘴部可以開闔,舞弄時才顯得活靈活現。
由於客家獅出自鄉里黎民之手,雖不像其他種舞獅精緻,但古樸可愛,林功尉說,他在五溝國小指導社區民眾製作時,發現一件趣事,就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做出什麼樣的獅子,如長型臉人做的獅子也常是長臉造型,可見客家獅與製作的人會產生心靈上的互動。
林功尉目前正努力將客家獅社區產業化,除了塑造大小不一的獅子供收藏與擺設,並且還嘗試用陶土等不同材質製造。
除了客家獅的製作,林功尉還研究台灣本土水草及從事化石的蒐集,目前五溝國小所設的水草區、化石區及客家文物室,就有很多是他的心血,其中水草就有五十幾種,化石更多達上百件。
此外,林功尉編弄客家童玩功夫也相當了得,隨手拿起幾片竹葉,馬上編成一隻公雞,他說,每當戶外鄉土教學,他就常就地取材編給小朋友玩,今天他就在客家文化夏令營上,教導小朋友做客家獅和客家童玩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