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語生態劇-老番蒜樹的一生傳奇
採訪者: 鍾緒瑞 |
【緣起】
本社區的一位朱老師,任教於東寧國小,學校希望朱老師能做一項教學演示,提供老師們客家母語教學的參考;朱老師於是把他日前所寫的一篇「老樹今昔」予以改編成劇本,將生態、生命教育及傳統客家文化之內涵融入戲劇中,讓在地的老樹生命能以戲劇的方式賦予其不朽生命。
【說明】
1、劇本以一棵老芒果樹的生老病死來說故事,全劇共有五場戲來串聯成完整的生命故事,時間約40分鐘,全班約有20-22位小朋友參予演出。
2、從編寫劇本到完成演出都是師生共同參予完成的,可說是老師和學生的初步戲劇教學的嚐試,希望能不賃指教。
3、學生以本人及搭配道劇的演出方式,來統整母語教學、生態教育及生命教育。
4、不以傳統歌謠及節慶名俗表演方式來呈現,而以生態(老芒果的自然貢獻)、生命教育(新舊傳承)的方式切入主題,是以一種新的方式來賦予客家文化新生命。
【期望】
1、透過戲劇的表演方式,使學生在輕鬆快樂的環境下,學習到母語的表達及自然生
態的知識,並且讓家長欣賞到自己孩子表演的喜悅。
2、透過戲劇的表演方式,讓師生有共同的機會體驗到戲劇教學帶來的喜悅、刺激及收穫。
3、從戲劇中,讓孩子在參予過程中,很自然的情境下展現獨特的天賦或興趣,找到自己的路與自信。
4、期望透過在地老樹生命的戲劇呈現,喚起在地居民的共同生命記憶並注重視地方的文化資產,並且也提供參觀者一些營造社區文化的新點子。
5、透過學校教育的資源,結合社區文化資產,使得文化能在社區、學校及家長的共同參與下,更緊密結合及傳承下去。
6、藉由客家傳統文化、自然生態及戲劇的三種內涵的結合,是否能激盪出新的意涵或醞釀出其文化上共同的交集。
【可能困境】
1、由於時間較倉促及導師對戲劇的專業度不足,使得呈現出來的成果未必能達到學習的效果。
2、以此方式演出是否會模糊母語教學的重點?--因為融入了生態、生命教育及戲劇的方式。
3、教學目標的達成--某部分較不能去評鑑出來,如:體驗及感受,如何讓老師知道學生已能感同身受,並化為日常生活的行動力。
4、對於少部分未能參予的學生,他們的參予機會及學習動機是否較被忽略?
5、老師缺乏專業領域朋友們的對話及指導,是否會流於一廂情願的過度期許及自我膨脹?
|
|